编者按:今年是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周年。江苏处于“一带一路”交汇点,十年来,越来越多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青年来到江苏学习和发展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早已成为江苏发展的关键词。为全面展现江苏十年来的生动实践,央广网江苏频道推出系列报道《“一带一路”青年说》,以视频、图文等融媒体形式,与您一起回望青年视角下的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历程。
(资料图片)
央广网苏州7月4日消息 “最近心情太好了,没想到自己顺利毕业了。”来自老挝的张星宇到中国学习已经有4年,在苏州大学攻读硕士生。他研究的方向是特种经济动物饲养。“通俗点说就是学习养蚕。”
2020年,本科专修人类历史学的张星宇,在学习一年中文后,进入到苏州大学畜牧学专业,成为一名“农学生”。跨国、跨校、跨专业,这位“三跨”留学生凭借着对专业的热爱走出了自己的“丝绸之路”。今年6月,张星宇也和同届的万千学子一起迎来了毕业季。
种桑、养蚕,这是中国与老挝之间的一条文化纽带。“老挝的国服都是用丝绸做的。在老挝,几乎各个地区都有种桑养蚕的产业。”张星宇说,在老挝一年中大大小小的节日里,大家都喜欢穿丝绸制的衣服。
2016年在老挝本科毕业后,张星宇曾在当地的一家丝绸厂商从事翻译工作。种桑、养蚕、缫丝、染色、纺织……在工作中张星宇慢慢深入接触到种桑养蚕,他开始自己学习如何养蚕、怎么种桑,渐渐成为了种桑养蚕的推广员。
“我在2017年到中国参加过一个国际培训班,那时候就了解到中国种桑养蚕的技术很高超。”张星宇在工作中通过和养蚕的农民交流,发现他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养蚕问题。就这样,张星宇萌生了到中国学习种桑养蚕技术的想法,希望回国后能够帮助老挝的养蚕户们解决问题。
2020年,张星宇进入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攻读研究生。“起步是很困难的,首先是中文还不是很好,然后再去跨专业学习自己研究的专业,更难。”张星宇回忆说,由于一开始语言不通、对专业内容也不是很熟悉,因此要从头开始看文献、做实验,经常在实验室待到凌晨。
“最初压力还是很大的,经常怀疑自己可能没办法顺利毕业,但想想自己的初心还是选择坚持。”张星宇主攻的研究方向,是治疗蚕病,他选取了老挝一些常见的蚕病进行研究,从中分离出了4种病原菌,并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反复实验。目前,张星宇已经找到了治疗这种蚕病的药物和方法。“这4年我的老师、师兄师姐们帮了我很多,现在我的中文水平也提高了很多。”
“张星宇的努力是出了名的。”朱履骅是苏州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,在聊到这位来自老挝的留学生时,朱履骅赞不绝口。朱履骅介绍,苏州大学在过去的十年内招收了非常多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留学生,创办的老挝苏州大学自成立以来,已经为老挝培养了200多名学历留学生,3000多名汉语研究生。
朱履骅坦言,未来苏州大学还计划和更多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优秀高校开展深入交流合作。“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优秀的留学生来我们这里深造,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到他们国家,进入他们的高等教育领域,成为中外教育交流的桥梁和使者。”
眼下,张星宇正在忙于准备自己的博士生入学,未来他还将在中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。张星宇计划着,2024年能够通过中老铁路回国,“中老铁路的开通给老挝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会,我特别希望能够亲身体验一次。”
对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张星宇也有着自己的期待,“希望一带一路能串起老挝与中国的经济、文化交流,未来我也会把在中国学到的技术带回老挝去。”
监制:伏成镭
编审:栾永胜
统筹:张颖
记者:郑楚豫
见习记者:王纪民
视频:王纪民
部分视频素材来源:受访者
鸣谢单位:苏州大学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关键词:
Copyright 2000-2023 by www.jiaoyu.yzbytv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邮箱 : 5 516 538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