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 | 魏英杰
(资料图片)
最近,网上突然掀起一波群嘲(网暴?)清华大学的文章,理由很可笑,什么清华是侵华的谐音,清华学生出国后都不回国,清华是为外国人培养人才,还有什么越来越多高考生弃考清华云云。
这些观点,在明眼人看来,确实不值一驳。
如果你跟他讲清华的历史,讲清华得名的由来,那就肤浅了。如果你举例说,有多少人留洋学成归来报效祖国,又过于迂腐。再说了,他举一个出国不回来的例子,你举一个出国回来的例子,从逻辑上都不对。个例不说明全部,双方皆谬误。
这其实是各自端着水枪互相扫射,阵仗虽大,却都打不到要害。
你说,这些抹黑清华的人,真的不知道清华的历史?这么说,百度的脸往哪里搁?还是“侠客岛”一锤定音,“别被营销号带跑了”。人家冲着流量来,你冲上去跟人家讲道理,对牛弹琴这是。
我只是好奇,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网斗中 ,为啥没看到有清华人站出来为清华辩护?也许有,但我没看到。(文章写完后,看到一篇发在“清华大学生记者团”公号上转载自其他公号的辟谣文)这说明,即使有清华人站出来,也没有引起关注,不是这次论战的主力。
虽然这些刻意抹黑清华的言论很可笑,但不能不承认,这还真的造成了舆论影响。相关话题,也是持续在发酵。在这时候,缺了事件主角的发声,感觉缺了点什么。
我看到,清华大学的官微,只字不提这事情,依然故我,照本宣科。微博、抖音、视频号,只看到那些激情澎湃、高调批评清华的视频,却没看到有人站出来说,“我是清华人,我要为清华辩护”。这种“声量”对比,颇为悬殊。这跟网上充斥着的各种考上清华的报喜视频,也形成强烈反差。
所以,这个现象,值得细究。
我在想,清华人(包括校方、老师、学生、校友)没有站出来为清华辩护,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态度。
他们不愿公开发声,无外乎几种可能:
其一,不屑于跟网友争论。清华是什么段位,理睬这些网络杂音,都嫌掉价吧。
其二,不想当出头鸟。清华的名誉,自有校方来维护。所以,清华的老师、学生或校友,或许是觉得自己擅自发言,不太合适。
其三,不懂怎么辩护。面对网上狂轰乱炸,无论是校方,还是其他清华人,可能真的不懂如何应对,索性装聋作哑。只要我不尴尬,尴尬的就是你。
上述理由,都是我瞎猜的。实际上,我也不懂清华不发声的原因是什么。我就是觉得,相对于网上群情汹汹,清华这边一片沉默,实在有些吊诡。
这或许还跟清华是走技术路线的理工男思维有关,所以不擅长打笔墨仗?但是,清华也不是没有人文学院,而且清华人文学院下辖中文、历史等系,师资、人才也不少呢。他们难道也不急?
我这有点看热闹不嫌事大了。非要给个什么结论的话,我就是觉得,清华还是有必要重视人文教育。曾经的清华大学,人文方面的名家大师那么多,搁在那时候,总不至于连一个出来应战的都没有吧?
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后,原先人文荟萃的清华,自此气质大变,文脉不显。清华大学校园内有一陈寅恪撰写的王国维纪念碑,内容为读书人所熟知,所谓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,即发端于此。
2000年的时候,我在北京颐和园寻访王国维落水处,误以为纪念碑就在附近,遍寻不得。不过,十年后,在庐山陈寅恪墓前,得以看到黄永玉手书的这几个字。这些文字,关联的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临近落幕的一段记忆。而属于清华大学的巅峰时期,还要到梅贻琦主持清华时期。
其实,不止历史上有几个“清华”,现存的清华大学也有两家,一家是北京清华大学,一家是位于台湾地区的国立清华大学,对岸那家还是清华“永远的校长”梅贻琦创办的,据说每年还在拿美国的庚子赔款基金。
不知道,对岸的清华大学看到网上这些说法,作何感想?
ps:还是要署名一下,昨天的文章被人转到网上,居然署名连清川,搞得连清川自己都有点懵。
关键词:
Copyright 2000-2023 by www.jiaoyu.yzbytv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邮箱 : 5 516 538 @qq.com